“說了算、定了干”,“勇負責、敢擔當、抓落實”,“爭當主攻手、不當二傳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些鏗鏘有力的話語,貫穿了2014年政府工作的全過程。語言化為行動,實干落地扎根,凝聚的是信心和力量,收獲的是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
2月8日,市長徐啟方在市三屆人大六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從中可以解讀到實干換來的收獲。
主要指標增幅居全省前列
盤點過去一年的工作,數據最有說服力。
2014年,全市經濟增速高出全省2個百分點;二產增速、非公有制經濟占比全省第一,生產總值、一產、工業增速全省第二,投資增速全省第四,發展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
生產總值:增長11.7%(全省增長9.7%),增速全省第二。
財政收入:總收入增長13.3%,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
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1%和13%,高出全省2個和1.2個百分點。
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5%,高出全省7.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26.9%,高出全省5.8個百分點。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20億元,增長23%。
工業: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8.3%,高出全省7個百分點。
商貿零售: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45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
金融:金融機構各項存款、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2%和23.8%,存貸比53.6%,居陜南第一位。
節能減排: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比全省平均降幅高出1.2個百分點。
民生投入:完成民生支出165億元,同比增長36.4%。
一連串的數字,是一份用實干寫就的答卷。在宏觀環境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這樣的答卷,實屬難得,值得點贊。
改革發展亮點紛呈
項目推進有力。天貿物流城、金屬鎳、釩氮合金、帝奧電梯等產業項目,安平高速、陽安鐵路復線、西成客專(寧陜段)、石紫嵐(G541)、平鎮公路、東郊變電站等基礎項目,漢江綜合整治、引漢濟渭、重點防洪工程、水保流域和瀛湖湖泊治理等生態項目扎實推進。安康新機場可研通過批復,高客站、紫陽和白河3座漢江大橋、330千伏變電站等建成。
循環產業壯大。“三區兩園” 和“飛地經濟”園區成為經濟重要增長極。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新增規模工業企業72戶,非公有制經濟占比52.9%。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院地合作深入推進,生豬、茶葉、魔芋、核桃和山林經濟提質增效。生態旅游發展水平提升,與陜文投合作完成瀛湖旅游產業基地規劃和公司組建;全市新增國家4A級景區2個,接待游客、旅游綜合收入分別增長16%和22%。
城鎮化步伐加快。集中精力解決中心城市18類67個難點問題,完成市政投資37億元。龍舟文化園、江灘公園、東壩防洪、永安門、濱江大道三期、安運司和供銷車站搬遷、一橋加固及交通組織、3座人行天橋建成,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通過綜合評審,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實施城區“五校北遷”和12所學校改擴建。更新投放新能源公交車114輛、出租車130輛。加快月河川道城鎮帶、石紫嵐沿江生態經濟帶以及縣城、重點鎮和新型社區建設。避災扶貧搬遷2.2萬戶8.36萬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2.25萬套。農村居民進城入鎮8.7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42.8%。
重點改革深化。取消下放行政審批200項,建成市級政務中心。全年新增企業近3000戶,同比增長77.6%。教育、文化、醫藥衛生、城鎮社區管理、公安國土體制改革等取得實效。以農村土地、農村金融制度和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創新為重點的農村改革不斷深化。財政金融創新有力拉動了社會資本向要素市場聚集,財信擔保能力達到76億元。
民生持續改善。集中辦好“十件實事”。新增城鎮就業1.6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4萬人。社會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障水平提高。教育投資7.3億元,提前完成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安康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一期)建成。衛生投資2.7億元,新建或改擴建縣級醫療服務機構7個、鎮衛生院69個、村衛生室640所。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實施十項治理行動,造林綠化66.3萬畝。10項科技成果獲省政府表彰。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0.6%,博物館、西城閣、高新兒童樂園一期建成。完成體育健身工程277個。專項扶貧投入27億元,10.56萬貧困人口脫貧。建成4所區域敬老院、8個縣區老年公寓、20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100個農村幸福院。創新社會治理,公眾安全感全省第二。
此外,依法行政創建為全省示范市;公安、精準扶貧、避災扶貧搬遷、保障性住房、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金融改革創新、審計全覆蓋等多項工作受到上級肯定。
這些精彩片段的背后,是事不避難的實干定力,更是對全市人民的責任和擔當。
成績來之不易,實干彌足珍貴。而這,也為新的一年砥礪前行、再譜新篇奠定了堅實基礎。 謝 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