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賢在與一位經她幫助開起針織店的下崗女工聊天,問她織一雙毛拖鞋得多久,能賣多少錢。高崗/攝
社區“大管家”陳緒賢。高崗/攝
收養孤兒、幫下崗女工創業、辦老年活動中心、照看留守兒童……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但用30年去積淀,便顯得不再平凡。在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北街社區,如今已66歲的黨總支委書記陳緒賢,依然樂此不疲地干著這些“小事”,成為這個萬人社區威望極高的大管家。
北街社區位于石泉縣城關鎮,是榮獲國家級先進榮譽稱號的社區。從最初的北街居委會到2005年正式成立的北街社區,陳緒賢在這里已經工作了30年。近日,記者走進北街社區,從社區居民的口中聆聽了幾則關于陳緒賢的小故事。
單親媽媽拋下兒子消失 社區書記撫養長大
2007年,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十多歲的兒子來到北街社區尋求幫助。陳緒賢了解得知,這名單親媽媽是來北街社區認親的。
原來,十多年前,這名單親媽媽在石泉縣一家理發店打工,期間認識了家住在北街社區的小鐘。二人逐漸交往,并未婚先孕生下了一名男嬰。小鐘不想負責任,兩人鬧僵后分手。自此,她一人帶著孩子到處流浪寄宿。
眼看孩子已過了上學年齡,但是因為沒有戶口,孩子無法入學,因此,這名單親媽媽帶著兒子來到石泉認親。然而,此時孩子的父親小鐘早已另娶妻生子。由于鐘家死活不承認這個孩子,結果雙方鬧得不可開交。
陳緒賢了解情況后,試圖勸說鐘家,但未能如愿。于是,她先給孩子辦理戶口,讓他上學。由于孩子是未婚出生,手續很難辦,陳緒賢先后跑了多個部門,孩子終于有了戶口,而且寫到了她家的戶口本上,因為“沒人愿意要這個孩子”。
這名單親媽媽也許覺得陳緒賢是個好人,竟然偷偷撇下孩子一走了之。自此,這名男孩跟著陳緒賢生活,叫她婆婆。陳緒賢一直供養著這個孩子上了小學、初中、技校。如今,孩子也快20歲了,能夠自食其力了。剛剛步入社會的他雖然工資不高,但常常回來看望陳緒賢,他常給別人說:“沒有婆婆,就沒有我。”
寡居老人吃飯難 社區開起大食堂
60多歲的蔡老太,是社區的一位寡居老人,無兒無女,沒人照料。2011年某天,由于連陰雨,蔡老太腿疾復發,躺在床難以下地。陳緒賢走訪時發現了她,從窗戶把她叫醒,一問才知她已足足餓了三天。驚愕之下,陳緒賢立即找人救起蔡老太,喂她吃喝,給她換洗,病情才慢慢好轉起來。
這件事給陳緒賢很大的震撼,社區里的老人很多,給他們再多的補貼,飯也吃不到嘴里,發再多的棉衣,老人也穿不到身上。想到這些,陳緒賢坐不住了,她在考慮可不可以由社區牽頭,集中為老年人供應伙食?
想到這里,陳緒賢對社區的老人做了一次整體摸底調查,并發放了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老人支持開辦社區食堂。于是,作為安康市人大代表的她把調查情況寫成材料找機會匯報給當時的市領導。經過多次奔波,陳緒賢終于爭取到十萬元經費,社區大食堂終于開起來了。
記者當天在采訪時碰巧遇到食堂開飯,在一位老人的碗里,記者看到有酸辣土豆絲、麻婆豆腐和西紅柿炒雞蛋,一頓簡簡單單的家常飯。
丈夫下崗妻子無業 社區書記幫他們開起餛飩店
在北街社區臨街門面房開餛飩店的李玉梅是該社區的一名普通居民。十幾年前,她的丈夫下崗,她又無業,那時候女兒還不到三歲,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陳緒賢了解情況后,經過多方協調,幫李玉梅從銀行貸了5萬元創業資金,開起了混沌店。在陳緒賢的幫忙下,經過夫妻二人的辛勤努力,這間20多平米的小店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憑借著這間小店,他們在縣城買下了兩套房,女兒也上了高中。
為了感恩,2006年,李玉梅加入了社區紅十字會,成了一名志愿者,幫助照顧社區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用她的行動回報社會。
在采訪時,當記者問陳緒賢,是什么讓她能在社區堅持工作30年,甚至在本該退休的年齡還在堅持。她說了這樣一句話:認準啥就去做啥,做啥就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