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驚蟄,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可是在青海省互助縣丹麻鎮拉莊村,這里不僅沒有轉暖之意,反倒飄起了雪花。伴著飛舞的雪花,農業部百鄉萬戶青海調研組也開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
走進村里的粉條加工廠,雖然已過了生產時節,但依稀還能感受到當時生產的熱烈場面。拉莊村第一書記柴義軍介紹說,粉條加工廠是村里精準脫貧的項目之一,也是村里唯一的集體經濟。去年生產了第一批產品,通過對口幫扶單位基本解決了產品的銷路,目前看來助力脫貧的效果還不錯。
在村黨支部書記莫財山心里,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是件大好事。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顧慮也不少,從事加工的人才缺乏,經營企業的經驗不足;市場銷路怎么打開,優質優價怎么體現,產品品牌如何創建。現在有幫扶單位,有第一書記,以后要交給村里這些問題不得不提前考慮。
調研組成員告訴莫書記,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構想,并將“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推動此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之一。長遠來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僅是有效防止脫貧群眾返貧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但要真正發展好,關鍵的關鍵還在于解決產品產出來如何銷出去的問題。
如果說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比喻村里實現產業興旺的“一條腿”的話,那么農民合作經營組織則是產業興旺的“另一條腿”。
拉莊村創意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前兩年剛成立的,目前,共有社員7戶,包括3戶貧困戶和1戶兜底戶。通過育雛雞和林下土雞,合作社每年的純利潤能保證在6萬元左右。負責人安永盛是村里響當當的致富能手,也是村里為數不多的敢想敢干,還能吃苦的人物。
為了提高合作社的收入,2017年,安永盛大膽嘗試流轉土地100畝發展規模種植。可是,一年下來并沒有賺到一分錢。安永盛告訴調研組,之所以沒有賺到錢,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太依賴以往的經驗,在蠶豆種子品種的選擇上出了問題,以致種出來的都成熟不了;二是忽略了對馬鈴薯種收人工成本的控制,沒有做到精打細算。
調研組認為,雖然去年沒有賺到錢,但是通過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路子是正確的、可行的,也是當前我國發展農業生產提倡的。這條路子一定要走下去,而且還要走好,首先必須要先算好經濟賬,合理控制成本;其次要科學技術和以往經驗相結合;還要控制好規模,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
針對合作社的主業,調研組也提出了不少建議:林下土雞、土雞蛋,做就做出真正的好東西來,真正的好東西一定會市場需求。要走一條企業帶動、以銷定產、打造品牌的發展路子;還要發揮好帶動作用,讓更多的農戶參與進來,這樣合作經營才能強,產業發展才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