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青年振興鄉村
資本平臺、能人回鄉哪個更重要
“沒有資本先建好平臺,農村創業基本是偽命題。”因為朋友圈的一段留言,海南島著名的返鄉創業青年、火山村荔枝創始人陳統奎萌發了“寫給故鄉海南的第三封公開信”的想法。
陳統奎的這封信很長,他用了“沒有新農人,就沒有新故鄉——寫給故鄉海南的第三封公開信”這樣一個長標題,1月28日發表在“火山村荔枝”的微信公眾號上,目前閱讀量已接近4000。陳統奎想通過這封信闡述自己回鄉創業多年來的體驗:返鄉青年振興鄉村,到底是資本平臺重要還是能人回鄉重要?
“沒有錢建設,再多的論壇、聯盟都是空中樓閣,讓農民低水平的自己玩,其實是糟蹋資源,讓大學生回村創業,大學生是一個尷尬的群體,基本沒有太強的實用本領,多數吃不下苦缺乏實干精神,基本靠不住,忽悠沒有什么經驗的大學生創業,讓雛鳥創業,讓理論家創業,其實是在進行社會挫折教育。”陳統奎的朋友毫不客氣地在其朋友圈下評論當前的大學生回村創業現狀,這位朋友的觀點很明確:沒有資本先建好平臺,農村創業基本是偽命題。
“找了一圈人,不讓社會的中流砥柱進農村,并能真正讓這幫中流砥柱拿到豐厚利潤,農村建不起來,很難美好。”針對這位朋友的評論,陳統奎又作了個簡單回應:得動腦筋“搞好資本平臺”,設計好“資本回報”,鄉村振興才有希望。
陳統奎很難茍同這位朋友的觀點。從2009年返鄉創業以來,陳統奎了解了中國、日本等成功的鄉村再造案例上百個,可是他從未聽說過哪一個案例的“假設前提”是“搞好資本平臺”,所有成功案例的共同點都是因為“人”。
日本九州一個村子的創業史讓陳統奎印象深刻:這個名為“由布院”的村子一年游客400萬人次,旅游年收入26億多元人民幣,是日本排名前三的溫泉度假目的地,他們歸納出來的成功密碼是“一群奇人奇才無以類比的冒險記”。
“由布院從出發的第一天起,就抵制大資本開發,規定凡是超過1000平方米的開發案都要嚴格審查,意思就是不鼓勵大項目開發,抵制建設高爾夫球場。到了傍晚,由布院會清空所有游覽車,把寧靜的鄉村還給村民和度假游客。”陳統奎被村子里的日本友人告知:由布院的成功,主要是“它吸引了一批‘生活作家’。今天逛由布院,一會逛見竹制產品店,一會兒逛見地酒專賣店,一會逛見醬油專賣店,一會逛見蜂蜜產品店,一會逛見藍染服裝店,一會逛見文創店,一會兒逛見木工制品店……各種精品生活店應有盡有,而且品味之高,不輸于京都、東京等大城市精品街,其中大多數店面都是“生活作家”們開的。
由布院的例子帶給陳統奎的啟示很明確:不要把“資本”看得那么重,而應該把“返鄉青年精英”看得很重很重。
怎么樣看重“返鄉青年精英”?在陳統奎看來,返鄉創業的青年精英應該能夠邁過很高的“門檻”。
“從2009年返鄉創業至今,我已經‘燒掉’了好多錢,如果拿這個錢在上海炒房,我已經賺不止1000萬元了。”陳統奎感覺自己仍然沒有達到全身心留在家鄉創業的地步。他一年回海南的時間只有全年的三分之一:“為什么我從2009年起‘心返而身不返’呢?實話實說,我們返鄉青年要身返,收入關還是一個不低的門檻,畢竟我們還沒有實現財務自由,我們還在供著城市里的房子貸款,不得不兩邊兼顧,半農半城地生活,我一邊返鄉創業,一邊做品牌顧問的工作。”
陳統奎覺得,另外一個門檻就是政府的制度安排。“如果說,我對鄉村振興戰略有什么期待的話,那就是要有這種落地有聲的政策,讓返鄉青年看得見摸得著。”陳統奎在日本高知縣訪問時了解到了那里的政府提供的制度安排,“都是非常具體到位的政策。1、出錢給老村民修復老宅,但是規定必須租給返鄉青年;2、提供返鄉生活補貼;3、補助返鄉青年參加農技培訓;4、政府貼息貸款。”
四川成都蒲江縣的明月村從貧困村變成當地明星村的案例讓陳統奎對“能人返鄉”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明月村巨大的變化源于一位返鄉青年精英陳奇,這位四川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奇女子,頭銜是明月村“榮譽村長”,被稱為“奇村長”。她和她的畫家老公一起在明月村經營一棟民宿。同時擔起明月村鄉村研究社社長,這是一個“外引內聯”的中樞機構。她用3年左右時間,引進40個文創項目,100多名新居民來到明月村創業,同時帶動明月村20多名村民創業,打造以陶為主的手工創意聚落和文藝創客聚落,“新老村民互助融合、共創共享”。
當地政府給明月村的這位“操盤手”提供了機制:縣里給陳奇縣政府下屬一個國有企業副總的身份(提供生活保障),但是她的工作就是明月村鄉村振興的“操盤手”。再通過陳奇,招新村民(生活作家)一起來創業,政府配套180畝國有建設用地+劃定農民創業區(凡是農民能做的,新村民就不要動,保護農民利益)。
陳統奎介紹,明月村的新村民包括拿過金話筒獎的四川電視臺女主播寧遠,她現在也是一位返鄉創業者,她在明月村搞了一個自然染工坊。還有一位新村民很有名,叫趙曉鈞,北京奧運會水立方中方總設計師,他在明月村搞了一個精品客棧、一個劇場、一個精品生活小聚落。30多位新村民中,還有陶藝家、畫家、作家、詩人、書法家、社區營造研究者、景觀規劃師等,可以說也是一群“奇人奇才”,明月村的成功與日本由布院的成功如出一轍。
作為曾經的時政記者,陳統奎見過不少世面,但他從2009年返鄉創業至今,最大的感觸是,鄉村振興最大的難點在于人!如果沒有“頂層設計”,把一批精英引進鄉村,再由他們來帶動老村民一起發展,鄉村振興是無解的。
署名“返鄉青年陳統奎”的公開信在最后仍然確認:“只要有對的人,優秀的人,他們會帶來好的理念,帶來資金,帶來新的產業。我是反對鄉村振興戰略由資本主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