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在我們滿足了讓孩子們吃上熱飯、喝上熱水之后,還應該做些什么呢?授人以漁,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把下一個努力的方向定位于提高學生自身、自主追求營養和實現健康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希望形成學校、家長、家庭、政府共同促進青少年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大環境。”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學生營養改善研討會上,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青基會”)希望工程事業部部長谷嵐如是說,她同與會者分享了“如何發揮社會組織優勢,探索學生營養改善之道”。
“在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帶著糧食、干糧去上學,是幾輩人曾經的記憶。”谷嵐說,“2008年到2010年,青基會先后組織了3次對300多所農村小學和希望小學的調研。調研發現當時一半的學校不具備供餐條件,而在有條件供餐的學校,廚房設備非常簡陋或匱乏,衛生條件普遍比較差。調研中,青基會看到了學校和學生緊迫的需求,于是動員社會力量捐建廚房,當時的目標是讓孩子吃上熱飯、喝上熱水,改善他們的營養。‘希望廚房’是中國青基會致力于學生營養改善的一個積極的探索。”幾年來,“希望廚房”項目為有開餐需求的學校捐贈現代化的電器廚房設備,使其具備清洗、消毒、保溫等個性化的功能。截至去年年底,青基會系統在全國共建了5500個食堂,捐贈企業達53家,受益的學生超過了275萬人。
中國疾控中心對項目進行的評估顯示,“希望廚房”項目從2009年啟動到2013年,完善了受捐學校廚房的條件,提高了廚房的效率,使廚房衛生環境得到了改善,同時降低了就餐學生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率,師生就餐的滿意度提高。“然而在評估報告中,也發現了新的問題。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建議我們在捐建設備的同時,開展相應的營養教育,因為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廚房工作人員,都缺乏科學的營養膳食知識。”谷嵐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我曾經接到河北白池溝趙校長反映的情況,說孩子們每周一會從家里帶來大量的食物,有些孩子就不去食堂吃飯,食堂也經常有食物浪費的現象,同時孩子們有的偏瘦有的超重,營養非常不均衡。”谷嵐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2014年,“希望廚房”項目進行了升級,通過營養教育+美味菜園+積極運動三位一體的形式,努力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捐建菜園子是整個項目的一部分,希望我們的菜園子除了提供新鮮的食材,也為師生搭建一個勞動實踐的平臺。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很多學校通過建立菜園子,讓孩子們體驗了田間勞作,同時,他們把美術課、語文課以及數學課都嫁接在這個菜園子之上。”谷嵐說。
有了好的項目,要把好事做好還需要提升對項目的管理水平。青基會借鑒億滋國際基金會的PIP管理模式,通過投入、產出、對關鍵事物的控制來達成項目。至今,整個營養教育在全國80個學校開展,培訓了779名廚師,在52所學校開設了食育興趣班,建設了92個菜園子,培訓了營養課教師765人。“白池溝的趙校長在參加了項目兩年以后,給我們發來了反饋,學生和老師都對營養課非常感興趣,項目促進了師生在營養和健康方面的進步和提高。在安徽舒城,孩子們懂得了膳食寶塔,因此就知道了什么該多吃一些、什么該少吃一些,早餐應該怎么吃。云南保山營養課老師的反饋是,在上營養課之前,孩子們挑食、偏食、不愛體育鍛煉,而上了營養課,孩子們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會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帶回家去,告訴他們的父母,真正做到了小手拉大手”。谷嵐告訴記者,從明年開始,青基會將在北京、上海的城市學校,開展城市學生的營養教育。